精益生產咨詢公司概述:精益生產的目的是“以少的投入實現大的產出”,這也是中國工廠今天需要精益生產的原因。然而,如何通過精益生產管理改變“多品種、小批量”的精益生產模式,是目前許多工廠和企業面臨的問題。
當工廠管理從傳統模式向精益生產模式轉變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統一控制
首先,將“以產品為中心”的組織生產轉化為“以零件為中心”的組織生產。所謂“以產品為中心”的組織生產,是指在整個企業生產過程中,生產階段之間的“物流”和“信息流”都是以“產品為單位”進行流動和傳遞的;每個生產階段的“物流”和“信息流”都是以“零件為單位”進行流動和傳遞的。
“以產品為中心”的組織生產,使得傳統的生產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生產計劃與運營計劃脫節,計劃和控制力弱。第二,所有零件都以自己的生產能力和生產速度生產,大大增加了庫存。第三,生產缺乏靈活性,對市場反應能力低。
現代精益生產管理要求“以零件為中心”組織生產。所謂“以零件為中心”組織生產,是指從工藝設計、計劃編制、生產組織實施等各個環節,在整個生產過程中,以零件為單位進行組織安排。它不僅在生產階段以零件為單位傳遞“物流”和“信息流”,而且在各個階段之間傳遞“物流”和“信息流”。
“以零件為中心”組織生產的優勢在于,“物流”和“信息流”的單位是統一的,即以零件為單位,可以使生產計劃和生產運營計劃成為“一攬子”計劃,因為“零件為中心”的生產方式在各個生產階段和生產階段之間。
它克服了“物流”與“信息流”的分離和脫節,這是由于其單位口徑不一致造成的,使得生產計劃與生產經營計劃之間的信息傳遞無障礙,從而使生產階段及其內部的“物流”和“信息流”能夠控制在統一的控制中心,即整個生產過程受到嚴格有序的控制。
第二,規范管理
其次,要把管理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非標準化轉變為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標準化。生產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標準化是科學管理的基礎。
精益生產管理要求企業在管理實踐中區分頻繁重復的工作和偶然發生的事件。對于頻繁重復的管理工作,完全按照各種規章制度、操作標準、規定等進行。,一切都要有證據可循,有規章可循,按照制度辦事,按照操作標準操作,按照程序管理。
管理者的主要精力應該集中在處理那些偶發零件上,并在生產現場推廣應用基于動作分析和操作研究的“模特法。、“5S管理”、為了實現生產現場的秩序化、制度化、標準化和文明化,“定置管理”和“視覺管理”等。
管理信息化第三
第三,我們應該通過軟件系統實現管理工作的程序化、管理業務的標準化和報表文件的統一。在精益生產管理手段上,從手工管理向信息管理轉變。數據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可以極大地幫助管理者改善生產現場。
信息管理具有巨大的潛力,其應用需要建立在能夠適應的綜合生產經營管理體系和模式上,進一步向經營與生產一體化、制造與管理一體化的高度集成方向發展。
市場預測、決策、生產計劃、生產運營計劃的編制與控制、產品設計、工藝工裝及產品制造、人事檔案、勞動工資、材料庫存、成本管理等信息化管理在生產管理中的應用。
通過信息化管理,企業的經營計劃、產品開發、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營銷等一系列活動可以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系統,從而更靈活地滿足環境變化的要求。此外,在企業生產和企業管理中的應用可以大大提高生產和管理的自動化水平,從而大大提高生產率。
第四,自我化生產
要結合精益生產的管理手段,引進高靈活性、低成本的自動化生產設備,建設精益生產線,實現從少品種、大生產模式向多產品、小批量生產模式的轉變。
時至今日,傳統生產管理模式的“以產品為中心”組織生產,“以調度為中心”控制進度的少品種大規模生產模式,在市場需求多樣化面前,逐漸顯示出其缺乏靈活性,無法靈活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弱點。
隨著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從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方法兩個方面,有可能將大量生產模式轉化為多品種、中小批量生產模式。因此,大量生產模式逐漸失去優勢,多品種、中小批量混合生產模式將越來越成為主流。
然而,生產模式的這種變化使得在大量生產模式下增加批量降低成本的方法不再可行。因此,在改變生產模式的過程中,我們需要采用精益生產管理手段,配合信息管理系統全面科學地管理生產成本。
24小時服務熱線
400-007-8608
電 話:152-2333-7163
手 機:199-2329-4331
郵 箱:cqqjfglzx@163.com
地 址:重慶市九龍坡區錦紅二路4號附2號